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类型:综合类

学校性质: 双一流  985高校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

官方网址:www.pku.edu.cn/

招生简章:www.gotopku.cn/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一、院校简介

北京大学www.pku.edu.cn)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PKU),创建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北大是中国近代唯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学校,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开创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文科、理科、政科、商科、农科、医科等学科的大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改为现名。1916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推行改革,把北大办成全国的学术和思想中心,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大与清华、南开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北大迁回北平复校。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百年校庆,在国家的支持下,率先启动了中国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

北京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系“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C9联盟以及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四大学论坛的重要成员。

巍巍上痒,国运所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聚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著名学者、专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创造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学成果,大力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历史沿革

清末/京师大学堂时期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并任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9月21日,慈禧太后与守旧派发动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失败。但是,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和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也有学者认为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学。京师大学堂的建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1900年8月3日,清廷下令停办京师大学堂。八国联军打入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受破坏。

1902年12月,晚清政府委任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责成经理”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得以恢复。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办开学典礼。根据学制,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分别授给贡生、举人、进士头衔。

1903年,增设进士馆、 译学馆及医学实业馆。

1904年,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改为总理学务大臣,负责统辖全国学务,并另设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宜。京师大学堂统辖全国教育的职能因此分离,成为单纯的高等学校。同年,进士馆开学,招收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两届科举进士,即癸卯科(1903年)进士80余名和甲辰科(1904年)进士30余名入学。并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开中国高等学校派遣留学生之先河。

1905年国子监停办时,一批未毕业的学生直接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

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开办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理科)、工科、农科共七科,设十三学门,分别是经科的诗经、周礼、春秋左传,文科的中国文学、中国史学,法政科的政治、法学,商科的银行保险,格致科的地质、化学,工科的土木、矿冶,农科的农学,中国近代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初具规模。

中华民国/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民国初年(1912-1916)

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1914年,胡仁源任北京大学校长。此时已有黄侃、辜鸿铭、钱玄同、马叙伦、陶孟和、冯祖荀、何育杰、俞同奎等名家在北京大学任教。

五四运动前后(1916-1927)

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916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这十年,被视为北京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辉煌期,“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学开学,蔡元培在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主张“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辞退了一不批称职的中国、外国教师,聘请陈独秀、夏元瑮分别出任文科、理科学长,聘请胡适、李大钊、鲁迅、刘半农、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颜任光、钟观光、任鸿隽、李书华、丁西林、马寅初、陶孟和、陈启修、王世杰等到校任教。此期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著名学者还有黄节、吴梅、刘文典、陈垣、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马衡、康心孚等。对有学术造诣、政治上守旧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蔡元培也用其所长。

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制度。他设立了评议会,将其作为学校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评议员由教授选出。后来,又在各学门(系)设立教授会。随后又设立北京大学行政会议、教务会议、总务处。至1920年9月,北京大学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成熟。蔡元培倡导教育独立,认为官僚政客不应干涉教育,“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为此几次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

蔡元培力图将北大办成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学,将商科并入法科,把工科并入北洋大学。1919年,蔡元培撤销文、理、法科,学门不再隶属于科,并改学门为学系,设14个学系。蔡元培废除年级制,实施选科制,以发展学生个性,沟通文理。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设立文、理、法三科研究所,培养研究生。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研究所。1918年,他创立《北京大学月报》,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蔡元培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杜威、罗素、班乐卫、普朗克等名家到北大讲学。1920年,北京大学允许3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并在同年秋天正式开始招收女学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之先。

1919年(民国八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京大学等北京多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罗家伦、江绍原、张廷济为学生运动三个代表,随后举行示威游行。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任游行队伍总指挥。集会宣读了北大学生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游行中散发了北大学生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游行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军警当场逮捕学生。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朱家骅、胡适、鲁迅当时为了营救学生,不惜发动全国工商界罢工罢市。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得到了各地青年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烈火迅速燃遍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签署巴黎和约,学生运动取得胜利。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率先在中国系统地接受、传播、实践马克思主义,北大成为中国研究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920年8月,陈独秀创建上海共产党小组。1920年10月,李大钊创立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共一大前,中国53名中共党员有21名是北大师生、校友。

三十年代(1927-1937)

1927至1929年间,北大处于动荡之中,并遭到严重摧残。奉系军阀攫取北京政权后,于1927年悍然宣布取消北大,与北京其他八所国立大学合并为京师大学校。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先将其改为中华大学,复改为北平大学,复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北大学院。1929年北大宣布自行复校,国民政府于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首任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的高足、曾三度代理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开始执掌北大,翌年一月正式就职。蒋梦麟改革北京大学管理制度,提出十六字方针“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改评议会为校务委员会。

1931年北大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设立合作研究特款。动工兴建新图书馆、地质馆、灰楼学生宿舍等三大建筑,修建了大操场;理科各系设施得到相当的改善。

1932年6月,北京大学实行学院制,设文、理、法三个学院,胡适、刘树杞、周炳琳分别出任院长。

1935年,北大已建成实验室40多个,实验仪器6716件,标本15788种,药品及实习用具3100多件,设备条件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底,日军先后占领北平、天津。9月,北京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国立清华大学、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临时大学前往昆明,4月2日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校设文、理、法商、工、师范五个学院,26个系。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上课,次年5月北大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并开始招生,研究生学籍分属三校。

西南联合大学办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紧缺、缺少仪器、资金不足。部分师生不得不兼职以维持生计。尽管条件艰苦,西南联大办学九年间本专科、研究生毕业3882人,在校生共8000人左右,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其中90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籍院士),6人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章者共23人),3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5年8月,日本战败。由于交通条件困难、三校原有校舍有待修缮,西南联大继续办学一年。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举办结业典礼,联大宣告结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

1946年7月胡适先生由美返国,9月正式就任北大校长,致力于北大之全面复兴,“把北大做到最高学府,做成功今日最高的学术研究机关”。双十节在国会街北大第四院礼堂隆重举行复校开学典礼。胡适先生以其绝高的威望,延揽名师,可谓济济多士,萃集一堂。

1946年,北大聘任汤用彤为文学院长,饶毓泰为理学院长,周炳琳为法学院长,马文昭为医学院长,俞大绂为农学院长,马大猷为工学院长,樊际昌为教务长,陈雪屏为训导长,郑天挺为秘书长,设33个学系(其中医学系下设18科)、两个专修科及独立的文科研究所。据1946年12月的统计,北大有注册学生3420人。复员后,北大文、理、法学院得到加强,医、农学院处于中国顶尖水平。胡适还拟设立原子能研究中心,但是因局势动荡未能实现。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选举首批院士,北大十名教授当选,列中国各大学之首。

1948年11月,北平被解放军包围。国民政府原本计划让北京大学南迁,但北大教授会决议不南迁。国民党拟定“抢救大陆学人计划”,派出飞机,希望一批重要学者离开北平南下。胡适、钱思亮、毛子水、姚从吾等人受邀南下,但大多数学者留在了北平。12月15日胡适校长离平南迁,由郑天挺、汤用彤、周炳琳三人主持校务,但表示“我虽在远,决不忘掉北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北京大学(1949-1966)

1949年底,北大教育系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政府仿效苏联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文理科的部分师资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校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北大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北大医学院独立为北京医学院(后改为北京医科大学);北大地质学系与清华大学等校有关系科﹐组建了北京地质学院(已更名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已更名中国政法大学)。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迁校址于原燕京大学校址,原来北大、清华、燕大三校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著名学者云集北大,奠定了北京大学文理两科在中国长期领先的地位。
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223名学部委员中,北大在任教师有28人,居中国高校之首。院系调整后,北大在1954年重建法律系(原北大法律系已有48年历史,1952年并入了今中国政法大学),1956年重建图书馆学系,1960年重建政治学系。

1955年,为了尽快建立中国的核工业体系,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技术物理系前身)。此外,北大在中国最早培养半导体专业人才,并在中国计算机研究起步阶段就办了计算机学习班。据1966年的统计,北大时有在校生近九千人。这期间北大培养的毕业生有百余人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这段时间,北大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

由于政治活动频繁,人文社科研究受到干扰。校长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被视为此阶段北大最突出的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但文章发表后就遭到了批判。1957年反右运动中,北大七百余名师生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开始纠正各种失误,同年整顿高校工作,提高了北京大学的教学质量。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发“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在康生的策划授意下,北大哲学系党总支书记聂元梓等七人于5月25日贴出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攻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北大校长兼党委书记陆平、北大党委副书记彭佩云,指责三人“破坏文化大革命”,走“反对党中央、反对毛泽东思想的修正主义路线”。该大字报曾遭到北大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了大字报。6月,改组后的北京市委宣布撤销陆平、彭佩云的职务,设工作组代行北大党委职权。7月,北京市委撤销北大工作组,江青点名要求聂元梓筹建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9月,校文革正式成立,聂元梓执掌大权。聂元梓被称为北京造反派的五大领袖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大被称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顽固堡垒”。北京大学的很多干部、教师被打成“黑帮分子”“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残酷迫害。据统计,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大学有冤假错案1000多宗,400余户被抄家,知名学者饶毓泰、翦伯赞、俞大絪在内的60余人非正常死亡。1968年5月16日,校文革设立“监改大院”(也称“黑帮大院”,俗称“牛棚”),关押干部、教师218人,对其进行迫害。1969年,七千余名北大师生被下放鲤鱼洲(位于江西南昌,是血吸虫疫区)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1965年3月起,北京大学开始在陕西汉中建设新的校区(时称“653工程”)。

1970年6月27日,在停止招生四年后,北大开始采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工农兵学员。第一届入学新生2242人,其中北京总校1676名,汉中分校148名,江西分校418名。

1973年8月,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和北京有线电厂等单位合作在北大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一百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简称150机)。标志着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

1975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建成启用,是中国当时面积最大、设备最好、藏书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

改革开放后的北京大学(1976-至今)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内乱。在邓小平同志等领导的关心下,北京大学迅速恢复了学校秩序,并于1978年春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批经高考录取的大学生。

1979年成立力学系,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1983年考古学专业从历史学系分出独立建系,同年成立王选教授任所长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北大逐步实行了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设立了经济学院等多个学院。设立方正集团、北大青鸟集团等公司,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979年9月,党中央为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平反,并批准教育部任命其为北京大学名誉校长。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大学7000多名师生参加国庆35周年庆典。北大游行队伍行至天安门前打出“小平您好”的条幅,表达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心声。

1989年4月,胡耀邦逝世,北京大学学生与北京其他高校学生自发悼念胡耀邦。

1996年10月、1998年5月,北大成为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百年校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典活动。北大的百年校庆也令世界瞩目,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贺信中称:"北京大学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学术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代表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世界60余所著名大学的校长高度评价了北京大学百年来形成的学术风气。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尔·卡斯帕尔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大学的百年纪念具有特殊的意义,值得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们在此相聚一堂。
1999年11月,许智宏院士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2000年4月3日,同根同源的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2000年,复又回归北大怀抱。

2001年,北大启动“元培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001-2002年,北京大学先后组建、成立了政府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物理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02年2月,时任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王选院士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中国现代印刷革命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当代毕升”。

2003年4月26日,在全国上下奋力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形势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来到了北京大学看望青年学子,在询问了同学们在现今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的生活、学习状况后,总理对同学们说,校园里悬挂着写有“珍重自己,关爱他人。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条幅给他印象很深。温家宝总理勉励大家,“面对‘非典’的挑战,尤其需要全国人民一起发扬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精神。”

2014年5月,北大启动“燕京学堂”项目,为来自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开设的一年制“中国学”硕士学位。

二、院系设置


理学部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工学院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文学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
社会科学部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
医学部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大学药学院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公共教学部 医学网络教育学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北京肿瘤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跨学科类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 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研究所 北京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深圳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三、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4年7月,北大已拥有3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0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9个)

批次 专业名
第一批 经济学 法学 西班牙语 阿拉伯语
口腔医学 微电子学 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 核技术
临床医学(与北大第一医院结合) 临床医学(与北大人民医院结合)
非通用语种群(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梵文、巴利文5个语种)
非通用语种群(蒙古语、菲律宾语、泰国语、波斯语、西伯莱语等12个语种)
第二批 哲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化学 生物科学
药学 智能科学与技术 保险 城市管理
第三排 汉语言文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预防医学
第四批 汉语言文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预防医学
第六批 金融学 新闻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
第七批 能源与资源工程 环境工程 地质学(第一批)

哲学类

经济学类

法学

英语

新闻传播学类

数学类

物理学类

化学类

地球物理学类(地球物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科学)

生物科学

理科试验班类(元培学院)

工科试验班类

心理学

电子信息类(电子、微电子、计算机、智能科学、通信工程)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城乡规划(城市规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工商管理类

国际政治

社会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历史学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公共管理类

人文科学试验班(艺术史论、戏剧影视文学、文化产业管理)

文科试验班类(元培学院)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