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学校类型:理工类
学校性质: 双一流 985高校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官方网址:www.scut.edu.cn
华南理工大学(www.scut.edu.cn): 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 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
目前,学校共设有23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汽车学院);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2个博士点,175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1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6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4496人,其中专任教师238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20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0人,广东省特聘教授("珠江学者")7人。研究生导师123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6人,硕士生导师1199人)。2008年有各类学生70747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4913人,本科生25025人,继续教育学生15677人,网络教育学生14611人,留学生521人。
历史沿革
办学溯源
华南理工大学的办学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乃至清末时期。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中山大学理工学院,1934年8月建立,9月随中山大学整体迁入广州石牌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办学;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工专”)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甲工”),最早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教育机构——广东工艺局,“工专”几经变迁,历经勷勤工学院(1933年)、勷勤大学工学院(1934年)、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1938年),于1943年夏复办。
初期发展
1952年,华南理工大学(前华南工学院)正式组建,由当时的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工程方面的系科、广东工业专科学校4院校为基础,会同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后并入武汉大学)、武昌中华大学(现武汉大学)、武汉大学等六个院校中与工科相关的专业组建而成,汇集了当时中南地区所有最为优秀的工科院系,奠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深厚的工学学基础。1960年10月,华南理工大学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是当时著名的64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是当时全国学子向往的高等院校之一。截至1966年,华南工学院科研教育工作完成了一次巨大腾飞,留学生教育开始起步,校园文体活动空前活跃。
十年文革
学校在文革期间教学科研工作受到重大影响,并被拆分成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学校全体师生在文革动乱中坚持教学科研工作,为国家科学事业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对学校工作的认可与肯定,1978年2月,华南理工大学(当时为华南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均位列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俗称的88所全国重点大学)。
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之上,学校敢于变革,勇于创新。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56所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开始走向具有理工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道路,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展现了华南理工大学敢为人先的办学思想和管理理念,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首批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首批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5年,教育部、广东省政府决定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共建华南理工大学,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2010年,教育部、广东省决定继续重点共建华南理工大学,全力推进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进程。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农产 加工组;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农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土木专修科、建筑专修科;岭南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 机械工程专修科、水利工程专修科、化学工程专修科;湖南大学化工系;广西大学化工系;南昌大学化工系;武汉交通学院桥梁专修科;武昌中华大学化学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学院和有关系科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校址于中山大学原址(石牌)。院系调整后,实行专业设置,全校共设15个专业、14个专修科,分为 6个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以轻工为主,又以化工见长。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热力发电厂装置专业、电机工程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业、电机系发电站变电所电机专修科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
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
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
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院系设置
广州天河区五山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番禺区大学城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公开学院)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7个博士点,193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博士(2个领域)和工程硕士(25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等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有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9个本科专业。
国家级重点学科
数学、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师资力量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455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28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1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研究生导师17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71人)。
教学建设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17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21门国家精品课程,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国家工科数学课程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
网络工程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轻化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工程
建筑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自动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城市规划
化学工程与工艺
生物工程
工商管理
核工程与核技术(核电站方向)
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
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机械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轻工与食品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
工程训练中心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
制浆漂白新技术
机械设计
结构力学
化工原理
计算机网络
金融学
传播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化学类(创新班)
机械工程(卓越双语班)
机械电子工程
工业设计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
信息工程
自动化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水利水电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资源环境科学
建筑学(五年制)
城乡规划(五年制)
工商管理类
经济学(创新班)
法学(卓越法律班)
新闻学
传播学(2+2联合班)
行政管理
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