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主管部门:共青团中央

学校类型:政法类

学校性质: 一般本科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

官方网址:www.cyu.edu.cn/

招生简章:www.cyu.edu.cn/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www.cyu.edu.cn)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在中央团校基础上于1985年12月成立的,是共青团中央所属的唯一一所普通高等学校。目前,学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现有13个学士学位专业,涵盖法学、理学等五个学科门类,还有8个硕士学位专业。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等8个教学院系;社会科学部、体育教学中心等5个教学中心(部)。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东方文化研究所、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000人。专任教师数量稳步增加,结构日益优化。目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9%。

历史沿革

一、中央团校的创建与发展(1948年9月-1985年12月)

1946年9月,为培养建团骨干,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青委)着手筹建团校。

1948年9月,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正式建立中央团校。同年9月,来自各解放区的青年干部和平津地区的党的地下工作者500多人,在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平山县参加中央团校第一期普通班学习。

1949年8月,中央团校第二期普通班在良乡开学。同年10月1日,第二期学员和学校工作人员,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49年底,中央团校迁入北京,校部和各班部分别设在市区东四一带的民用住宅。中央团校第一、二期普通班共培训学员2000多人。这两期的毕业典礼都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毛泽东、朱德出席毕业典礼并讲话。

1957年至1978年7月,中央团校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学校办办停停,前后共举办7期普通班、1期理论研究班、1 期少数民族班和基层干部、组织工作、少先队干部等短训班,共培训学员3600多人。“文革”动乱时期,学校遭受重创。第15期普通班和少数民族班被迫提前结业,学校组织陷于瘫痪,校舍、设备、器材等大部分被挤占和破坏。

1969年4月,全校职工被下放到河南潢川团中央“五·七”干校从事生产劳动。

1978年夏至1985年底,中央团校共举办12期普通班、7期少数民族团干部班、6期少干班、3期短训班,共培训学员4926人,同时招收三届大专班625人,夜大学预科班660人。

1978年7月1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汪东兴、乌兰夫、胡耀邦、朱穆之、马文瑞、冯文彬等出席中央团校复校后的第一期(即第十六期)轮训班开学典礼,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播发复校消息。

从1983年9月起,连续三年举办了两年制在职团干部大专班,培养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干部。

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为加速团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提高青少年工作水平,为党培养更多的后备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根据党中央领导同志提议,从1984年起,中央团校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着手筹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985年9月19日,国家教委批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学校从此跨入国民教育系列,成为共青团中央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高等院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校名。1985年12月30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大会隆重举行,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王震代表党中央在大会上讲话,要求把学院建设成为“青年政治工作干部的摇篮和青年研究工作的基地”,“培养出的学生首先应是坚定、清醒、有作为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宋德福在成立大会上讲话,明确提出要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成全团干部培训中心、青少年工作理论研究中心和全国青少年工作信息资料中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自成立以来,创建与发展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1985年12月至1998年4月,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为标志,实现了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办学。

1986年,学校设置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0年,学校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向社会输送了首届本科毕业生,并开始招收第二学士学位生。

1995年12月,学校走过10年本科办学历程,胡锦涛同志为学校发来贺信,李岚清同志为学校题词。

1996年,学校的本科专业从一个扩展到五个,形成了以思政专业为重点,以服务共青团工作、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为特色的专业格局,培养目标调整为既能从事青少年工作、又能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1998年4月,教育部下发文件[教高字(1998)3号]通过了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

这一阶段,学校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中央团校培训工作的意见》,重新规范了团干部培训的各种主要班次和任务。

②第二阶段是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标志,学校全面融入国民高等教育体系。

2000年,实施全面学分制,并成立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学层次迈上新台阶。自2004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刑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来学校视察工作,并亲切看望师生员工。

2006年,学校拥有13个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专业,涵盖哲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 2006年,学校成立中国内地高校首个社会工作学院,成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合作成立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2006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7年5月教育部确定评估结论为“优秀”。

这一阶段,团干部培训范围不断扩大,培训领域不断拓展,涉外培训项目逐步扩大并完善,在山东、江苏、内蒙古、河南等地建立5个校外培训基地,干部培训的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提高。

③第三阶段是2007年6月至今,以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共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标志,学校开始朝着“有特色、高水平”一流大学目标不断迈进。

2007年7月,提出了十年内“一个转型、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和走“精、特、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2008年,中央团校建校60周年之际,在团中央书记处的指导下,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办学特色、规模层次和育人目标,停办高等职业教育。

2011年,规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实现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型院校的转型,初步建成国内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研究的重要基地,努力使之成为培养共青团干部和党政干部的重要基地,成为培养社工、法律、经管和新闻专业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研究和信息交流中心,为实现“办学特色突出、教育质量和综合效益优异的一流高水平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2012年7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签署共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协议,学校建设发展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院系机构

截至2013年底,学校已建立起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和团干部培训等在内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①设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社会工作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公共管理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等9个教学院系。

◇青少年工作系: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

◇法学院:法学

◇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

◇公共管理系:政治学与行政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

◇外国语言文学系:英语

②文化基础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心、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体育教学中心等4个教学中心(部)。

③轮训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等3个教学培训机构。

学科建设

截至2013年,学科建设涵盖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

①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和应用经济学等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国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世界经济学、金融学、数量经济学、新闻学、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教育硕士和社会工作硕士等20个硕士学位专业。

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经济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和英语等13个学士学位专业。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及各类培训进修生共计近5000人。招生计划在所有省份均为提前批一批次,重本线之上投档。每年录取分数线之高在全国是众所周知的,学生素质自然一流。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水平突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58.8%,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人,“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1人,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拥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名师”3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刑法学教学团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团队)。此外还聘请了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学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学习地”,被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命名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与北京市共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和“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与中央编译局共建“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其中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

学校设有教学实验室21个,其中社工实验室为国内最早的专业社会工作实验室,法律诊所、模拟法庭、非线性编辑、ERP沙盘、数学建模、IT工作室等实验室配备齐全,设备先进。

学校一年一度的“智慧星火——中青学子学术支持计划”,每年由学校出资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参赛课题,同学们申报选题,组成科研小组,利用假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参赛论文并进行专业答辩。同时,学校各系和科研部门还积极带动学生参与课题调查。2004年“农村留守儿童调查”、2005年“在京外国留学生调查”等课题,全部招募本科生参与,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走访、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给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平台。

2004年,学校首次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的6件人文社科学术作品中5件获奖;2005年选送“挑战杯”的10件参赛作品全部获奖,其中社工系本科生张宝石的《中国城市乞丐群落与城市救济》获得特等奖,并被推荐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挑战杯”比赛。新闻系本科毕业生论文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共青团事业,培养“政治素质高、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卓越青年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在2011年发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100强》排行榜中,学校名列第57位(其中新生入学质量全国排名第32位),北京地区排名第17 位(其中,教师平均学术水平排名22位、新生入学质量排名14位)。2014年5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培训会,启动45项创新创业项目。

对外交流

学校与联合国亚太经济和社会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劳工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开展了多项长期的项目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和本科教育、科研合作、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良好关系。自2009年起,学校每年暑期举办Summer School,邀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教授和学者授课,为中外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学校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全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8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20余部,在青少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和社会工作等社科领域拥有一批杰出的成果及专家。

其中,自2009年至2011年,学校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71项,上述项目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2012年学校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5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2009年至2011年,学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出版学术著作96部。

2012年学校教师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75项,其中纵向项目41项(含子项目3项),横向项目34项(含子项目1项)。纵向项目主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6项。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马克昌杯”全国优秀刑法论文(2006-2011)三等奖、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课题三等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 “非虚构作品奖”、共青团中央2008-2009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优秀课题等奖项。

科研机构

截至2013年底,学校有各类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共19个。

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

中共中央编译局青年政治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北京市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研究院

北京市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

校级重点研究

青年发展研究院 东方文化研究所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所
海峡两岸青年问题研究所 大学生素质拓展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刑事法治与人权研究所 青少年法学研究所
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所 金融研究所 传媒与青年研究所 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研究所 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
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是共青团中央主管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的权威性刊物。学报从创刊起就以“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为宗旨,把握时代的脉搏,关注现实,关注青年,力争追求青年问题研究的高品位。学报是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北京市社科学报名刊、名栏”,2004年底 “青少年研究”栏目在众多特色栏目中被教育部评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新闻出版报》、《光明日报》、《团中央月报》等都曾对本刊做过专题报道。摘转率平均在30%左右,成为全国青少年学术期刊的引领军。

馆藏资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团中央分馆)大楼馆舍面积约11000平方米,图书馆文献收藏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主,文献总量约60万余册。截止到2012年,中外文图书约46万余册。期刊杂志约900种;报纸60余种。这些资源可以通过馆内的公共检索机和图书馆主页上的检索系统进行查询。馆内还有邓颖超等人赠书专藏近6000册。较为齐全的青少年资料为本馆特色收藏。图书馆现有各种中英文全文数据库和索引库共35个,其中中文库28个,英文库7个;电子图书数据库6个,纸本图书与电子图书的配比率达90%以上。现已建成的《青少年研究论文题录数据库》,数据量达数万余条。此外,还有一批直接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电子资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