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类型:语言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官方网址:www.bfsu.edu.cn/
北京外国语大学(www.bfsu.edu.cn)(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是中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
学校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中共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于教育部,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学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周恩来、朱德、陈毅、叶剑英、杨尚昆、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对学校的发展极为关心并加以具体指导。 1980年前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80年后归教育部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校以来,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形成“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学校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截至2013年,学校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8人,来自45个国家的外籍教师147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647人,研究生22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7人、硕士研究生1803人),外国留学生1341人。
一、历史沿革
(一)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不久,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1941年12月,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院长是徐向前,后为陈伯钧。1942年6月,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1944年6月,学校增设了英文系,因此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
(二)延安外国语学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1946年1月,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
(三)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1946年6月,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大的外语系一起成立外国语学院。1946年12月,因战争学校转移至冀中束鹿县路过村。1948年5月,学校迁至河北省正定县。1948年6月,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二部于2月进城。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校。
(四)北京俄语学院
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附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由中央编译局的正副局长师哲、张锡俦兼任正副校长。
实行局校领导一元化,学校党的关系隶属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当时由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书记)。1951年2月,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1955年6月,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1959年2月,北京俄语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
建校初期,俄专校址设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21号原太平湖醇亲王府(即清光绪帝出生地)旧址,1955年迁入西郊魏公村苏州街新校园。[4] 俄专建校初期有三个班,共70名学生。到1950年年初扩展为六个班。1951年,俄专加入二部与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为俄文专修学校改定并题写校名。
(五)北京外国语学院
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外事学校与华北大学二部进驻北京,合并为外国语学校,1954年8月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这一时期,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北京俄语学院并行发展。1953年2月,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在教学方面学习苏联,进行实践、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1949年10月1日,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外校师生队伍时,高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万岁!”
1953年夏天,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第一届四年制新生主要从京、津、沪、宁等大城市招收高中毕业生,共招新生94人。学生实行助学金制。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决定,北外不再采取选送和推荐的方法录取新生,改为提前考试的办法。
1956年9月,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北京外国语学院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1959年2月,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六个系八个专业和一个留苏预备部。1959年9月,成立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
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1962年8月,亚非语系正式成立。不久,德语系与东欧语系合并
1964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发展为中国语种最多的高等外语专业学院,设有六个系二十七个语种。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1968年底,为了保护和储备外语人才,周总理指示,六七、六八两届学生由外交部统一组织到唐山地区北京部队的几个农场劳动锻炼,同时学校派出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1970年4月,北外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1971年8月,恢复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农兵学员2190人。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十年间,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7月,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7年10月,经过考试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开办“国际文化交流班”。1984年3月,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1984年9月,建立“土尔其语”专业,至此全院共设有28个语种。1984年9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直属中国语文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同时,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独立建制,改为联合国译员培训部。1984年10月,函授部开办。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出国人员培训部”建立。1985年10月,由于英语系负担的任务过重,成立英语二系。同年,增设对外汉语和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六)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1998年,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中文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国际交流学院。[8] 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60年校庆之际成立,在原英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英语学院,现包括英语系、外交学系、新闻与传播系和法律系。国际商学院、大英部也在此时成立。调整后学校二级教育教育机构由19个减为16个。2002年,英语语言文学再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德语语言文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原东欧语系更名为欧洲语言系并增设芬兰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学院专业增多,开设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招生;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2003年,学校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同年,学校增设斯洛伐克语专业,下设于欧洲语言系。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学校承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时亮相;同年,欧洲语言系增设荷兰语本科专业。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印地语等10个本科专业。同时,英语学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经过不断发展,组建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2007年,由原欧洲语言系发展而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同年该院的希腊语和挪威语开始招生;在原社会科学部的建础上,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孔子学院工作处正式成立,为中国高校第一家专门指导孔子学院建设的处级工作机构。2008年,在原大学英语部的建础上,组建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各院系提供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易学与儒学研究中心”成立。[9] 2010年,北外召开教育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推举了基金会理事长,讨论通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2010年,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开设斯洛文尼亚语、立陶宛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马耳他语5个选修语种。
2011年6月,北外“非通用语本科教材建设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学科建设项目;同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北外成功举办,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参加,1000多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2011年,学校申请增设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等5个语种;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2012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内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 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二、办学规模
院系专业
截至2013年,学校设有14个学院: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亚非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院、专用英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艺术研究院;7个直属系部:德语系、法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系、计算机系、体育教研部。学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学校开设专业73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学校开设58种外国语言,完整涵盖了欧盟国家23种官方语言和东盟10国的官方语言,各语种分别为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和梵语巴利语。
师资力量
截至2013年,学校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8人,来自45个国家的外籍教师147人。专任教师57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41人、硕士生导师221人,教授113人、副教授177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2名,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8名。
学科建设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学科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外国语言文学),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培育)。
北京市重点学科
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欧洲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1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
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级:法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法学、外交学
同等学力硕士: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商务管理与国际金融管理
专业硕士:英汉翻译(含英、俄、法、德四个语种的口、笔译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在职研究生:国际商务管理方向、国际金融管理方向
对外交流
2014年官网显示,学校与世界上72个国家和地区的486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其中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学校承办了20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6个国家,包括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孔子学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
三、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截至2012年底,学校有2个省部级重点研究机构,9个校级研究机构。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日本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言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所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
世界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这是国家社科基金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列项目,也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唯一提到的一个单项项目。
《北外国际化人才战略培养计划》开始在全校外语专业全面实施,英、俄、法、日、西、阿、亚非7个外语院系共选拔出53名学生入选《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2011年度),在课程建设以及培养模式方面取得了预期结果。
学术资源
截至2012年,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22.3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8.2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177种,中外文数据库52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
学术期刊
1979年至2012年,北外共编写出版了500多种(册)教材,其中包括中国外语界第一家学术期刊,也是发行量最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国内译介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主要刊物之一《外国文学》、《国际论坛》、《中国俄语教学》四种全国核心刊物,此外还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英语教辅杂志《英语学习》、《俄语学习》、中国唯一的德语期刊《德语学习》、中国唯一的法语期刊《法语学习》等刊物。
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成立于1979年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其每年出版5000多种出版物,其中新书1200多种,有200多种获国际和国内的优秀图书奖。
四、校园环境
建筑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园面积相对较小,基本上分为东院西院两部分,中间被西三环北路隔开,主要的教学和生活区基本都位于东院。东院设施有学校主楼、体育场、网球场、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英语学院、电教中心、图书馆、阿拉伯语系、逸夫教学楼、宿舍楼、留学生公寓、多语言服务中心和体育馆。西院设施为北京北外宾馆、行政楼、国际商学院、德语系、教职工活动中心、附属小学、留学生公寓、网络教育学院、专家公寓和教职工宿舍。2011年西校区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启动,计划2013年7月份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新图书馆已于2013年6月6日正式开馆;阿语楼等工程建设即将完成;校方集中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完成了对英语学院教学楼等楼群的外立面装修和主要建筑物的命名。
餐饮
校内有学生食堂2个,东西院各一,使用校园一卡通“北外通”和现金。东院设有大食堂一个,共4层。东院国交楼一层有国交餐厅。东院另有教工食堂和面积较小的清真食堂。 7号楼下有快餐窗口,地下超市也有多个餐饮店。 留学生公寓内有酒吧。北外宾馆一楼有粤菜馆。学校体育馆北侧由北外学生自主运营的“当绿”咖啡店。此外,校园东门外“后街”和魏公村路“酒吧一条街”有众多餐厅、酒吧,便于同学外出就餐和消遣。
体育
截至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室外标准田径场地1块、人工草坪足球场1块、篮球场6块、排球场4块、网球场5块;2008年建成一座面积近二万平方米的现代化体育馆,包括20张乒乓球台、50米标准游泳池和25米短道游泳池各1个、17块羽毛球场(可综合进行篮球、排球、体操等比赛)、健身馆1个(器械)、棋牌室1个、600平米多功能活动中心;8个体育协会和俱乐部,11支运动队组建了教练团队。作为学校大型活动的主会场,2011年,体育馆先后承接了第十六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北京外国语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成就展,校庆70周年庆祝大会、晚会,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游泳锦标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
西班牙语
法语(国际关系)
德语
外交学(法语与法语国家研究)
金融学
英语
新闻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汉语国际教育
工商管理类
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与国际组织)
汉语言文学
日语
外交学
法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