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教育部 工信部
学校类型:理工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北京市西土城路10号
官方网址:www.bupt.edu.cn/
招生简章:zsb.bupt.edu.cn/
北京邮电大学(www.bupt.edu.cn)北京邮电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为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3年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
一、历史沿革
北京邮电学院
1955年,以天津大学电讯系、电话电报通讯和无线电通信广播两个专业及重庆大学电机系电话电报通讯专业为基础组建北京邮电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邮电高等学府,隶属邮电部。
1959年和1960年北京电信学院及其附属中技部、邮电科技大学先后并入北京邮电学院。
1960年北京邮电学院被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
北京邮电大学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邮电学院”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
1998年北京邮电大学成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项目院校。1999年定为全国开展远程教育试点的四所院校之一。
2000年,全国院校调整,北京邮电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
2001年首次被教育部、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全国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校之一。
2004年成为全国56所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2005年,教育部和原信息产业部联合签署协议共建北京邮电大学。同年,成为全国42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2007年,首次被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成为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之一。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实施高校之一。
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邮电大学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之一。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教育部评估结果全国排名第一。
二、学术研究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2个、各类部级重点实验室9个。
类型 | 级别 | 名称 |
---|---|---|
国家级
|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
|
|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
|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北京市
|
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安全生产智能监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网络体系构建与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
(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合作)
|
||
教育部
|
教育部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
|
|
空间机器人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其他基地
|
教育部(培育)
|
北京邮电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战略研究中心
|
北京市
|
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架构与通用平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校企科研型联合实验室
北邮-中广瑞波联合实验室
|
刘杰
|
北邮-安立通信测试技术联合实验室
|
徐坤
|
北邮-通鼎光纤技术联合实验室
|
林金桐
|
北邮-普天联合实验室
|
王文博
|
北邮-Orange联合实验室
|
王文博
|
北邮-高通联合实验室
|
刘杰
|
北邮-AGC超高速氟POF技术联合实验室
|
刘元安
|
北邮-视软视觉计算与图像通信联合实验室
|
朱松纯
|
北邮-创新科云存储与云灾备技术联合实验室
|
姚文斌
|
北邮-捷迪讯联合实验室
|
纪越峰
|
北邮-中进汽贸车联网联合实验室
|
詹舒波
|
北邮-长空联合研发中心
|
庄育锋
|
北邮-大地腾农信息服务联合实验室
|
刘书昌
|
北邮-蓝汛NG-CDN联合实验室
|
宋美娜
|
北京邮电大学-罗德与施瓦茨联合实验室
|
王文博
|
北邮-CTH公司联合实验室
|
刘杰
|
北邮-华唐服务外包联络中心实验室
|
詹舒波
|
北邮-世纪互联联合实验室 | 纪越峰 |
北邮-易鼎天成联合实验室 | 赵方 |
|
科研成果
学术论文
2008年1 Science上发表该校邓伟洪、郭军、胡佳妮、张洪刚等师生撰写的论文,这是该校师生首次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2009年
1、11月27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2009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发布了2008年论文被SCI、EI、ISTP、SSCI收录情况。该校的统计结果为:SCI收录214篇;EI收录530篇;ISTP收录922篇(高等院校排名第九位);SSCI收录3篇。
2、6月 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平导师组获JCN 2008年度最佳论文奖。JCN最佳论文奖每年评选一次,从2000年至今仅评选出9篇最佳论文,历年来分别为美国、以色列、韩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知名学者获得。这是自2000年该奖项设立以来,来自中国的高校和学者首次获得该项殊荣。
2010年
2010年该校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1篇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11年
2011年,该校被检索论文两千多篇,其中SCI检索四百多篇,EI检索六百多篇,ISTP检索一千多篇
2012年
2012年,该校发表于国际会议论文索引结果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居第12位。
2013年
1、2013年3月14日,该校理学院陈建军博士在《Nature》的《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了论文“Submicron bidirectional all-optical plasmonicswitches”,该论文在实验上实现了亚微米尺寸的双向全光开关。《Scientific Reports》是Nature出版集团于2011年新创刊的综合性网络期刊,涵盖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
2、 理学院青年教师马海强副教授和硕士生韦克金于2013年7月份发表在光学著名期刊《OpticsExpress》上的论文“Experimental circular quantum secret sharing over telecom fiber network”,被选为美国光学数据库2013年8月份高品质论文。
奖类 | 成果 | 奖级 |
---|---|---|
自然科学奖
|
尘土污染对电接触可靠性影响及防护措施研究
|
199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科技发明奖
|
By-2电接触固体薄膜润滑剂
|
1982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
DJB-823电接触固体薄膜保护剂”
|
1986年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
|
宽带无线移动TDD-OFDM-MIMO技术
|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
基于智能通道组织和共享保护方法的光层联网技术与应用
|
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
光电交叉联动与跨层灵活疏导的光传送技术及设备
|
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
信息密度非均匀下的异构无线组网新技术 | 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
科技进步奖
|
DS2000程控数字交换机
|
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TD— SCDMA关键工程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
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
10G比特秒ATM交换机(BTC9500)
|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CIN02高级智能网系统
|
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
网络管理设计、测试成套技术及系统,
|
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究开发项目
|
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
|
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CORBA系统实现一致性声明的需求和指南
|
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移动智能网技术
|
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
|
|
WDM超长距离光传输设备(ZXWM M900)
|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
|
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
|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TD -SCDMA及其增强型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与平台
|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基于异构网络融合的多媒体技术研究与应用
|
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
融合业务支撑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
|
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余建军,2001年,电子科学与技术,《高速光通信系统及全光波长变换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2、李丽香,200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种新的基于蚂蚁混沌行为的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科研排名
在2012年学科评估中,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一;
在2012中国大学标准创新贡献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获奖最多,居全国大学之首;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发表于国际会议论文索引结果在全国高校排名位居第12位;
在2012中国大学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18位;
在2012中国大学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22位;
在2012中国大学“Nature and Science”论文排行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22位;
在2012年中国大学重大科技奖励排行榜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31位;
北京邮电大学EMBA蝉联搜狐网教育2012年度总评榜“中国十大品牌商学院”;在第九届中国最具影响力EMBA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0位。
2013年发布的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中,在两岸四地高校中列第65位,大陆地区第38位。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连续6年以项目主持的身份获得973计划的资助,位列高校民口973首席项目数排行榜第16位;
2012年,北京邮电大学位列高校民口国家级实验室排行榜第16位;
在2012年中国大学十大科技进展排行榜中,北京邮电大学位列第19位。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核心期刊、: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电子科技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美国《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英文版科技期刊评价数据库收录。
馆藏资源
截至2012年,学校图书馆馆藏总量近596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167万余册,电子资源(折合)457万余册;拥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136个,其中自建数据库12个。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通信与电子类高校图工委主任馆、北京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馆和BALIS管理中心副主任馆。
合作交流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开始实施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学士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成立了国际学院。国际学院以其严格的管理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好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学会(QAA)的教学评估和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的专业认证评估。该校与斐济南太平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已获正式批复并开始招生。该校与70余所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签署合作协议约160份,已启动的校际交流项目50余个,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60余个国外知名大学。海外特聘教授数量达到110多人。成功申报和建设了“通信与网络核心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和“高等智能与网络服务创新引智基地”两个教育部“111”创新引智基地,引进了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若尔斯·阿尔费罗夫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学术大师和科研学者,形成了实力强大的国际化研究阵容。
三、办学条件
截至2013年,学校现设有11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技术、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感知技术与产业3个研究院,在36个本科专业招生。
二级学院 | 专业 |
---|---|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
|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
|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物流工程、自动化
|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
|
北京邮电大学软件学院
|
软件工程
|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
|
英语、日语、法学
|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
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事业管理
|
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
|
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物联网工程
|
学科建设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9个(含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个,有5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学科涵盖了理、工、文、法、哲、经济、管理、军事、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我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排名第一)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部级重点学科8个 。
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北邮一级参评学科全国评估得分及排名
参评学科 | 得分 | 排名 | 参评高校数 | 参评学科 | 得分 | 排名 | 参评高校数 |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89
|
1
|
74所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80
|
9
|
50所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76
|
12
|
120所
|
软件工程
|
72
|
23
|
106所
|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军队指挥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师资力量
据2014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总数2184人,其中专任教师1420人,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72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外籍教师123人。
两院院士
叶培大(资深院士) | 方滨兴 | 陈俊亮 | 周炯磐(资深院士) |
徐大雄 | 郑厚植 | 李德毅 | 陈良惠 |
王天然 | 刘韵洁 | 薛其坤 |
乔建永 |
长江学者
杨义先 | 任福继 | 孟洛明 | 廖建新 |
马华东 | 吴建平 | 郑大昭 |
|
教学建设
截至2012年,学校有25门课程获得北京市级精品课程立项,13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含网络教育学院6门课程),共有10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9个本科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还建有北京市级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其中“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国家级精品课程 | 主讲人 | 省市级精品课程 | 主讲人 |
---|---|---|---|
计算机组成原理 | 白中英 | 大学物理实验 | 肖井华 |
通信原理 | 杨鸿文 | 大学物理 | 俞重远 |
现代交换原理 | 杨放春 | 高等数学 | 艾文宝 |
大学英语 | 卢志鸿 |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 闵祥伟 |
现代通信技术 | 纪红 | 工程图学 | 王飞 |
现代密码学 | 杨义先 | 电路分析基础 | 刘杰 |
电子商务概论 | 吕廷杰 | 信息安全 | 钮心忻 |
高等数学(网络) | 牛少彰 | 移动通信 | 王文博 |
电路分析(网络) | 上官右黎 |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 田宝玉 |
计算机通信网(网络) | 文福安 | 数字模型与数学实验 | 白中英 |
数字通信原理(网络) | 勾学荣 | 信号与系统 | 孙洪祥 |
移动通信(网络) | 曾志民 | 电子电路基础 | 吕玉琴 |
数据结构(JAVA)(网络) | 蔺志青 | 市场营销学 | 胡春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李纲 | ||
量子力学系列课程 | 王永钢 | ||
通信经济学 | 吴洪 |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顾畹怡 |
批次 | 国家特色专业 | 审批 | 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
第一批
|
信息安全
|
2007年审批
|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
第二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2007年审批
|
|
电子商务
|
|||
第三批
|
电子科技与技术
|
2008年审批
|
|
第四批
|
信息工程
|
2009年审批
|
|
第五批
|
信息工程
|
2009年审批
|
电子信息工程
|
第六批
|
应用物理
|
2010年审批
|
|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
|||
第七批
|
网络工程
|
2011年审批
|
|
物联网工程
|
级别 | 年度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国家级 | 2007 |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 纪越峰 |
市级 | 2005 | 物理实验中心 | 肖井华 |
2006 | 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 纪越峰 | |
2007 | 计算机与信息网络实验教学中心 | 王 柏 | |
2008 | 机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魏世民 | |
2009 | 语言实验教学中心 | 范姣莲 | |
2010 | 通信软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
宋茂强 |
教学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主要完成人
|
成果获奖等级
|
构建“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机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
温向明、郭 莉、周慧玲、房 鸣、王 菡
|
一等奖
|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多方位协同融合培养通信工程高水平人才
|
王文博、桑 林、杨鸿文、尹长川、赵 慧
|
一等奖
|
“三横三纵、四位一体”通信技术教学模式和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纪越峰、纪 红、张 杰、孙咏梅、吴建伟
|
一等奖
|
教学科研协同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钮心忻、谷利泽、郑康峰、周亚建、张 淼
|
一等奖
|
基于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实验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卢志鸿、范姣莲、刘爱军、郑春萍、王海波
|
一等奖
|
构建数字化实验创新平台,探索数理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
肖井华、蒋达娅、杨胡江、李海红、贺祖国
|
一等奖
|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邝 坚、戴志涛、卞佳丽、刘健培
|
一等奖
|
大学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孙洪祥、温向明、刘春惠、王 欢、任雄飞
|
二等奖
|
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平台建设为基础,互动反馈为纽带,多角度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
单文锐、丁金扣、艾文宝、贺祖国、李 鹤
|
二等奖
|
面向邮政行业的远程与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研究
|
张英海、曾志民、刘 莹、康艳明、廖德生
|
二等奖
|
搭建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刘晓平、郭 莉、任维政、韩玉芬、李忠庆
|
二等奖
|
创建实时互动信息平台实现电路系列课程辅助教学及创新人才培养
|
刘培植、孙文生、刘宝玲、韩玉芬、邓 钢
|
二等奖
|
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俎云霄、王卫东、任维政、刘丽华、李巍海
|
二等奖
|
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北京邮电大学体育发展模式的革新与实践
|
高 峰、吴兆斌、杨东亚、方志新、张 浩
|
二等奖
|
基于开放式网上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文福安、孙燕莲、李建伟、范春梅、廖德生
|
二等奖
|
社会评价
中国十大IT名校
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最高的十所大学创建“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十所大学
四、校区建设
本部校区
北京邮电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十号,环境幽雅,交通方便。学校占地面积693亩,学校有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及留学生共约22000名,正式注册的非全日制学生约30000名。
宏福校区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占地300亩,宏福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距校本部约21公里。宏福校区教学环境优良,建有通信软件与网络应用实验室、系统软件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软件工程与体系结构实验室、新一代运营系统及软件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有十六间能够同时容纳250人左右上课的多媒体教室、充足配套的学生自习教室、设备先进的语言教学设备、同时支持400人上机的计算机公众实验机房等。学校校园网络建设起点高、可扩展性强,为校园教学提高有力支持。
宏福新校区采用后勤方面社会化管理的新模式,由宏福集团投资兴建的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配套齐全,运动场建设也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本科专业英语、日语两个专业一年级教学安排在校本部,其他专业一年级教学安排在宏福校区,电信工程及管理、电子商务及法律、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四个专业本科四年教学安排在宏福校区。
沙河校区
北京邮电大学沙河校区位于沙河高教园区东南部,占地约1348亩,新校区建设将分两期完成,一期用地858亩,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宿舍楼、体育场等设施。二期用地49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整体建成后将能容纳1.8万名学生。沙河新校区规划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大学的形象和氛围,同时满足了分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每一期建设任务完成后,都能实现相应的教学、科研功能,不影响分期进入的师生们工作和学习。
2012年9月16日,北邮人期盼十年的沙河校区破土动工,极大地拓展了学校发展空间,是学校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成为北邮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已经取得了三个单体项目立项批复、一个项目的项目建议书批复;完成了沙河一期电力、燃气、给水、雨、污水、中水管线咨询,正在进行市政管网综合方案和立项申报;取得沙河新校区一期858亩征地用地批复;一期批复工程陆续开工建设。
在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后,沙河校区一期工程完工,准备入住2014级大一新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信息安全
通信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信息工程
应用物理学(通信基础科学)
工业设计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应用物理学
机械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自动化
会计学
经济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商管理
物流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日语
英语
公共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