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
学校类型:医药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南京鼓楼区童家巷24号
官方网址:www.cpu.edu.cn/
招生简章:www.cpu.edu.cn/
中国药科大学(www.cpu.edu.cn)中国药科大学的前身为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始建于193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 年更名为南京药学院。1986年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行列。2000年2 月整建制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办学规模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3640人,其中本专科生11075人,研究生2565人。
基础设施 学校地处南京,现有玄武门、江宁2个校区,占地2638亩。图书馆藏书124.98万册。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7个,校外实习基地56个。
学科专业 学校下辖10个院部系。设有20个本科专业,5个高职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临床药学、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覆盖的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等6个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2008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一级学科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荟萃着众多知名的药学专家、教授。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4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近 8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68人;博士生导师83人,硕士生导师2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及入选 “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2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多名教师在中国药学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中国药理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免疫学会、药典委员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主要职务,在医药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历史沿革
国立药学专科学校
1936年9月,国立药学专科学校(四年制)创校;
抗战时期,学校迁址汉口,复迁重庆。
华东药学专科学校
1950年6月,学校更名为华东药学专科学校。
华东药学院
1952年11月,齐鲁大学药学系和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成立华东药学院。
1953年,武汉中南卫生专科学校药剂专科班并入。
1955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南京药学院
1956年6月,更名为南京药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1982年,获得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1986年10月,与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
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
2000年2月,转为教育部直属。
2001年,江苏省药科学校并入。
2011年,进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
院系设置
中国药科大学下辖10个院部系,在22个本科专业,5个高职专业招生。
药学院 |
中药学院 |
国际医药商学院 |
体育部 |
社科部 |
中国药科大学外语系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理学院 |
成教学院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
|
学科建设
中国药科大学有药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药学、中药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学科专业可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中西医结合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
药学 |
|
|
|
|
|
---|---|---|---|---|---|---|
二级学科 | 药物化学 | 生药学 | 药剂学 | 药物分析学 | 药理学 |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药学 |
药物制剂 | 中药学 |
|
---|---|---|---|---|
江苏省品牌专业 | 药学 | 中药学 | 制药工程 |
|
江苏省特色专业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英语 | 临床医学 | 药物制剂技术 |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生物学、化学工程技术、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药学、中药学。
学科评估
教育部2008年学科评估中,中国药科大学一级学科药学名列全国第一、一级学科中药学名列全国第三。 2012年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中国药科大学共有3个一级学科参评,2个学科排在前5位,其中,药学排在第三位,中药学排在第二位。
代码 | 学科名称 | 排名 | 参评高校数 | 相对位置 |
---|---|---|---|---|
1008
|
中药学
|
2
|
28 | 前7% |
1007
|
药学
|
48 | 前6% | |
1205
|
工商管理
|
72
|
115 | 前62% |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在职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超过80%。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德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长江学者”4人、“万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以及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22人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德国科学院院士 |
---|---|---|
彭司勋 |
王广基 | 来茂德[6] |
团队名称 | 负责人 |
---|---|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团队 |
高向东 |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 |
尤启冬 |
药学生物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 | 姚文兵 |
教学建设
2000年,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国家精品课程8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0余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3门;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7种。学校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础药学点)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医药点),获批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是首批获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的高校之一。
国家级精品课程
生药学 |
药物化学 |
天然药物化学 | 药学的生物化学基础 |
工业药剂学 |
药事法规 |
药物分析 |
生物制药工艺学[8] |
工业药剂学 |
生物工程 |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 药物化学 |
药物的生物化学基础 |
药事法规 |
生药学 | 药物分析 | 生物制药工艺学 | 天然药物化学 | 药理学 | 有机化学 |
制药工程学 |
民族传统体育 |
分析化学 |
人体解剖生理学 |
医药应用数理统计 | 医药企业管理 |
工业药剂学(高职) |
公共关系 |
船舶结构力学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材料连接原理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
大学英语(2010) | 船舶阻力与推进 |
财务会计学 |
南方果树生产技术 |
药品质量管理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
微生物学 | 临床药理学 | 药用仪器分析导论 | 药物分析(双语) |
大学英语(2005) |
等 |
国家级 | 省级 |
---|---|
药学实验教学中心 |
中药质量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中心 |
生物制药实验教学中心 |
对外交流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最早指定接收药学学科外国留学生、进修生、高级访问学者的基地,也是接受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定点院校之一。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学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协议,还同德国、法国、俄罗斯、韩国、瑞士、瑞典、加拿大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上的联系,为世界57个国家培养博士、硕士、本科生和进修生。学校还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圣约瑟夫大学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与美国罗格斯大学开展本科生实训项目;与美国洪堡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曼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等多所院校签订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开展本硕连读奖学金项目;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其中,中国药科大学是首批受日本文部省邀请派遣学生访日的高校之一。
药学(基础药学理科基地)
药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生物制药
药学
药物制剂
临床药学(五年制)
生物技术
中药学
药物分析
生物工程
药物化学
制药工程
英语(医药)
食品质量与安全
中药资源与开发
海洋药学
中药制药
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
药品生产技术(药物制剂技术)
药品质量与安全(药物分析技术)
药品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