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主管部门:教育部直属

学校类型:理工类

学校性质: 双一流  985高校  211高校  教育部直属  

学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二号

官方网址:www.seu.edu.cn

招生简章:bkzs.nju.cn/index.htm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东南大学(www.seu.edu.cn)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占地面积5880亩,建有四牌楼、九龙湖、丁家桥等校区。

东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东南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88年 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校庆日为每年6月6日(原国立东南大学校庆日)。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

经过一百多年的创业发展,如今的东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9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0余人,另有在职硕士研究生3100余人。专任教师25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67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657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1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人,国家 “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人、国际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

目前,学校设有29个院(系),拥有75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一批重点科研基地。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 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

历史沿革

清末时期

东南大学起源于1902年建校的三江师范学堂,学堂下设理化科(后称理化数学部)、农学博物科(后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手工图画科。

1906年5月,两江总督周馥易“三江”为“两江”,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条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正式停办 。

民国时期

1914年8月,江苏省巡按使(即省长)韩国钧委任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两江师范学堂原址筹建。1916年秋,鉴于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国家贫困,急需发展工业;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无暇东顾,给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因为急需工业人才,南高遂设立工业专修科,开始时工科教育面较广,后逐渐偏重于机械制造与工艺。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国立东南大学校下设6个学科,其中有工科,初时工科下仅有机械工程系。1923年3月,时工科主任茅以升会同工科李世琼等七位教授联名向校评议会、教授会提出增设土木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的议案,提案通过了校评议会、教授会两会的审议。1924年秋,工科从东南大学划出,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组建成了国立河海工程大学。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员会明令将原国立东南大学、河海工程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以及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江苏境内专科以上的9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共设有9个学院,其中工学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复成桥南京工专旧址,另一部分与其他大部分学院均在南京四牌楼国立东南大学原址。此时工学院下设机械工程科、电机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筑科、矿冶工程科、化学工程科、染织科等7科。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学奉训令改称江苏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引起校名风潮。4月24日,大学委员会以大学院337号训令,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建立初期,工学院与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一样,仍下设7科,后停办矿冶工程科和染织科。1933年9月,工学院复办化工组,后改为系;1934年 11月,筹办机械特别研究班,1938年8月,又发展为航空工程系,开创了中国的航空工程教育;1937年增设水利工程系。

抗日战争期间,避难四川的国立中央大学下设土木系、机械系、电机系、建筑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伪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南京设立中央大学案,恢复中央大学。建校初设理、工两院,但很快便合并为理工学院,下设土木系、化工系、数理系、机械工程系。抗战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准备复员南京。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在南京四牌楼复校开课。工学院仍设7系 。

建国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已经成为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但中大教职工普遍对国民党丧失去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弃职离校后,中大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1949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务。8月8日,中大接华东教育部通知,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去“国立”两字),潘菽任校长。1950年,安徽大学土木系和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

这一时期,全校各学院的教学规模处于维持状态,只有工学院仍有一定发展。1949年,工学院由钱钟韩任院长,仍设7个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学生2363人,其中工学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学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当时学校最大的学院 。

1952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高校院系调整开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电机工程系以及农学院食品工业系共6个系为基础,并入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学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和食品工业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

1952年底,南京工学院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共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开设10个本科与10个专科专业,有教员265人、学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时在南京是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 。考虑到国家工业建设和工学院发展的需要,经南京大学、金陵大学联席会议决定,将原南京大学的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的校址。院系调整后,南京工学院就开始招收研究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后南京市内高校情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大力进行工业基础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改革,南京工学院在深入学习苏联的同时坚持中国的实际进行创新,建筑系和无线电系提出的教学计划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评。在教学改革中,南京工学院增建实验室,调整系科结构,增设了一批新专业。机械工程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机械、电子精密机械和电子设备结构专业,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机械类教材《机械原理》 。1954年,电信系更名无线电系,电力系合并机械系的热能动力装置专业,更名为动力系。1957年,机械系扩分为机械一系(机械工程系)和机械二系(农业机械工程系)。1958年前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等教研组合组为基础课部,1961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

1956年至1960年间,南京工学院陆续分出多个系科,组建或参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决定将无线电工程系西迁成都,与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相关系科共同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经系主任陈章、院长汪海粟和江苏省委的努力争取,1956年周恩来总理决定无线电系调出19名骨干教师参与组建成电,其余停迁。1958年,化学工程系划出成立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主体)。同年,食品工业系迁往无锡,成立无锡轻工学院(今江南大学主体)。1960年,以机械二系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次年迁往镇江并更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主体)。

文革以后

1978年,南京工学院恢复招收研究生。1981年实施学位条例后,首批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6月,南京工学院更名为东南大学,开始由工科大学向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同年12月东大浦口校区奠基,并于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东大作为国家教委的改革试点,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1993年,东大又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进行招生及奖学金制度的改革。1996年3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东南大学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

2000年4月,原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了新的东南大学。2001年2月,东南大学被列入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年,占地3700亩的九龙湖校区投入使用,浦口校区被用来作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校址。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拥有29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 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5个二级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4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2012年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中,15个学科进入前20%,有12个学科进入全国前七位,有10个学科位列全国前五位,其中生物医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学理论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一位,建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3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位,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2个学科位列全国第三位,信息与通信工程位列第四位,仪器科学与技术位列第五位,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位列第六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位列第七位,排名第一的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位。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工程学上升到第83位 。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1、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2、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

3、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

4、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5、生物医学工程(不分设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重点学科(5个)

艺术学,热能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结构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学科(群)(11个)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学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依托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发电与利用(主要依托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4个)

哲学、数学、生物学、 统计学、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

博硕士学位授予学科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艺术学理论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9个)

哲学、 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力学、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 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

学科评估

学科代码及名称 得分
全国排名
学校代码及名称 得分
全国排名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93 1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91 1
1301 艺术学理论 86 1
0813 建筑学 89 2
0834 风景园林学 80 2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89 2
0814 土木工程 86 3
0833 城乡规划学 83 3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85 4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80 5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81 6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80 7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79 11
0101 哲学 76 13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80 13 --------
-----
------

院系部门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设有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数学系、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物理系、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体育系、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医学院、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东南大学软件学院、东南大学集成电路(IC)学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9个院(系) 。

附属单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南京榴园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
江苏华宁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江苏东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
江苏东南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江苏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东大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师资力量

师资概况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拥有专任教师2573人,其中正、副教授1800余人,博士生指导教师74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713人,两院院士1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2人,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24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3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5人,国家“十二五”863计划主题专家3 人、国际科技计划专项专家1人、国家重大专项专家2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9人。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 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7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东南大学是教育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首批实施高校;是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是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之一。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共有5个专业入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3个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0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3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项目,5门课程获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荣誉称号,8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8项成果荣获近两届国家教学成果奖。21种42本教材获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基地、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3个):建筑学、城市规划、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方向)、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医学影像学

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信号与信息处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工程结构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实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道路与桥梁工程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40门):数字信号处理、微机系统与接口、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大学英语、信号与系统、机械设计、大学语文、交通规划、大学物理(工科)、大学体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实验(工科)、筑结构设计、机械工程测试与控制技术、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机械制造实习、电机学、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综合电子系统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合同管理、电子电路基础、唐宋诗词鉴赏、建筑设计、双语物理导论、土木工程施工、数字系统课程设计、传感器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等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8个):电子电工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信息与电子专业实验中心等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2个):文化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吴健雄学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强化创新实践的工程人才培养实验区、机械动力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土建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交通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医工结合长学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型大学控制类工程师创新培养实验区、基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验区

合作交流

2007年至2013年,东南大学连续开展了“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的选拔和推荐工作,共派出研究生805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314人。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个中外联合研究生院,截至2014年1月,已正式招生218人;与法国雷恩一大的合作,开辟了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东南大学接受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到该校学习,截至2014年1月,在校的硕士和博士留学生约300人。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已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里兰大学、里海大学、瑞士联邦苏黎世高工、日本东北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等10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学校共有来自10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600余人,其中学历生1200余人。学校在美国和白俄罗斯设有3个孔子学院。

建设成果

2012 年,东南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73项,资助经费1.65亿元,经费数较上一年增长了33%。获牵头973项目1项,使学校连续七年每年均获得牵头973项目资助。获863课题牵头项目5项,支撑计划项目5项。获国防重大、重点项目6项。科研经费到款13.61亿元,其中国防科研经费到款首次超过1亿元。发明专利申请1348件,发明专利授权638件,申请PCT专利13件。SCI论文收录1457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7位。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6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特别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托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全国普通高校哲学社科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

2013年,东南大学获“973项目”(青年科学家专题)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84项,经费达1.75亿元。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6项,获资助数再创新高。科研经费到款共15.61亿元。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尤肖虎教授团队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申请发明专利1611件,获发明专利授权668件,PCT(国际专利)32件。SCI论文收录1475 篇,位列全国高校第16位;EI收录论文1618篇,排名第12位[35] 。

2009年至2013年,东南大学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15项。2013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篇。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1篇。 2011年江苏省内高校科技工作为江苏服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东南大学在科技项目及团队、科技经费、科技基地、四技经费、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项目验收鉴定、专利情况、科技成果获奖等七项指标中六项指标名列第一。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平台,成功培育了以江苏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游网、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南京三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2010年 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

科研平台

截至2014年1月,东南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另外还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车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通信技术研究院、智能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重点实验室

国家实验室(1个)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1个) 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CAAD)国家专业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 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复杂工程系统测量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环境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水声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惯性仪表X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其他部委实验室(1个) 国土资源部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2个) 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分子影象与功能影象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传感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工程力学分析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玄武岩纤维生产及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传感通信综合网络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术及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筑环境设备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 江苏省显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通信器件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校区建设

四牌楼校区

四牌楼校区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中心玄武区四牌楼2号,校区东枕钟山,北临玄武湖,松桧荟翠,风景秀丽,占地641亩,建有各类建筑61.85万平方米。该校区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

丁家桥校区

丁家桥校区位于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已建各类建筑26万平方米。该校区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所在地。

九龙湖校区

主词条: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2006年夏季起,东南大学主教学区迁至九龙湖校区。九龙湖校区位于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部,总面积3752.35 亩。九龙湖校区建筑规划以东南大学的历史文脉为依据,采取公共核心教学组团与专业教学族群组团相结合的校园建筑形态九龙湖校区已建成教学区、科研实验区、行政区、本科生生活区、研究生生活区、教师生活区、后勤保卫区等,总建筑面积约59.9万平方米 。

无锡分校

主词条: 东南大学无锡分校

无锡分校于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和电子工业部批准创办,以培养电子信息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2007年9月进入新校区办学,新校区位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区内。


机械工程

测控技术与仪器

能源动力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含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

信息工程

自动化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类

交通运输类(交通土建与交通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类

建筑学(五年制)

城乡规划(五年制)

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

经济学类

法学

人文科学试验班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