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www.cafuc.edu.cn):占地16000多亩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中国民用航空局高级航校。是目前全球办学规模最大、教学水平一流的民航高等学府之一。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位于成都平原的腹地——四川省广汉市,校园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校内树木葱茏、绿草如茵,环境宁静、幽雅,是一方读书、治学的净土。
历经51年的建设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工学为主,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8个二级学院和1个体育部,开设有飞行技术、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英语等21个本专科专业,其中,省部级品牌专业2个、精品课程12门,并在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交通运输规划、机务工程、航空人因工程等6个方向开展研究型硕士生培养,所设专业覆盖了民航运输所需人才的各个专业领域。
学校建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院所,其中,民航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科研基地是中国民航的重点科研单位,基地下设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2006年,经国际民航组织和中国民航总局认证,学校成为国内唯一有权开展国际民航(ICAO)英语培训和等级认证的教育机构。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采用独树一帜的双师制实施本科人才培养。学校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各类教师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实训教师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余人。他们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00余人(含国家功勋飞行员47人,高级工程师7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学校理论教师总数的75%以上。目前,各类在校学生1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20余人,留学生近100人,飞行学生3000余人。
历史沿革
1956年5月2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定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学校。
1956年9月22日 经国防部同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1963年10月25日空军、民航局联合决定,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
1971年5月19日 空军决定将该校再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航空学校。
1980年10月11日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决定精神,将该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专科学校,列入全国大专院校序列。
1987年12月15日 经国家教委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科研机构
学校已建立了
民航飞行技术与航空安全重点科研基地、中国数字仿真联合实验中心(与川大智胜合作)、高原飞行研究所和航行实验室(四川省实验示范中心)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重点实验室)7个。
科研成果
先后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9项,获科技成果奖1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教学建设
学校是中国民航“ICAO”飞行员、管制员英语“考官”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是联合国重点推广的“MPL”课程试点单位,有4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业、13门精品课程。其中,飞行技术专业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航行实验室为“四川省实验示范中心”;学校现有5个硕士培养点和3个国际合作项目(美国),开设有26个本专科专业,教学覆盖了民用航空运输各个领域。飞行驾驶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工程和航空运输规划为四川省重点建设专业。
院系设置
学院本部所设的有:飞行技术学院、 空中交通管理学院、空中乘务学院、计算机学院、航空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机场学院、航空安全保卫学院。
专业开设有:飞行技术(运输飞机驾驶、通用飞机驾驶、直升机驾驶)、交通运输(空中交通管制、飞行签派、航行情报和机场管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飞行器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安全工程、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交通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空中安全保卫、民航安检和空中乘务与旅游管理、商务管理与航空服务等20余个本、专科专业。专业涵盖工、管、文等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学校教职工3300余人,各类教师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0余人,实训教师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余人。他们当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1100余人(含国家功勋飞行员47人,高级工程师7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学校理论教师总数的75%以上。
合作交流
学校已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航机构、航空院校,与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民航运输协会、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欧洲联合航空局(JAA)等民航组织和机构,与波音公司、空客和空客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集团(EADS)、斯奈克玛、GE、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等知名航空制造企业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