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主管部门:中国科学院

学校类型:理工类

学校性质: 双一流  985高校  211高校  

学校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官方网址:www.ustc.edu.cn

招生简章:www.teach.ustc.edu.cn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http://www.ustc.edu.cn/)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唯一得到“211工程”、“985工程”、“知识创新工程”三大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中国科大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大学;拥有25个国家级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有数学、物理学、力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等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门类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一,理学博士点的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100﹪。

学校有10个学院、26个系,现有教职工3164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63人,科研机构人员人员360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332人,教授440人,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787人,其中博士生2492人,硕士生5822人,本科生7473 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历史沿革

创新立校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时的中国,最新技术的应用尚处在萌芽阶段,科技战线急需补充优秀的后备力量。于是,利用中国科学院自身优势创办一所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大学成为当务之急。

1958年5月9日,中科院党组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递办学报告,并聘请华罗庚、钱学森、马大猷、贝时璋、严济慈、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

困境求进

1966年,“文革”爆发,中国科大的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顿。1970年,迁入安徽省合肥市办学。南迁使学校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截至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

1975年,学校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了300多名1967-1970届毕业生,举办“回炉班”,经过两年以上的培训后补充师资。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科大既要成为教学中心,又要成为科学中心,并制订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改革措施。

稳步发展

80年代末,科大制定大学生科研计划,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开放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大力发展新型工程技术学科。

1983年12月,邓小平在一份关于中国科大的报告上批示:“据我了解,科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应予扶持。”

1984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1992年,科大入选“211”工程。

1998年5月,科大入选“985”工程。

1999年12月,合肥经济技术学院并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崭新时期

自2000年至2012年,该校共有21项成果2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7年国家第三批重点学科评选中,入选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学6个。

2008年,理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100%,工学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覆盖率达到40%。

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获选为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

科研机构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牵头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30余个。

国家实验室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国家重大科技设施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实验室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协同创新中心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科院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能量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材料力学行为和设计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星系宇宙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软物质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合肥分中心

中国科学院吴文俊数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壳幔物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近地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结构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热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太阳能光热综合利用研究示范中心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分子医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计算与通讯软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质洁净能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公共安全科学技术省级实验室

安徽细胞动力学与化学生物学省级实验室
金融信息研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安徽省污水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先进功能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物理电子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网络传播系统与控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无线网络通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药物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城市公共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先进技术与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研究院
安徽省医药生物研究院

安徽省语音及语言技术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热安全工程研究中心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工商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院系介绍


截止2013年,学校有15个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在37个本科专业招生。

截止2013年,有教学与科研人员1572人,其中教授551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副教授643人(含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2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4人,“千人计划”38人,“青年千人计划”8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39人。师资力量

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有成、朱清时、王 水、钱逸泰、施蕴渝、伍小平、周又元、郭光灿、侯建国、陈国良、吴 奇、李曙光、张家铝、张裕恒、俞昌旋、郑永飞、潘建伟、杨学明、李亚栋、万卫星、陈 颙、童秉纲、杨国桢、石耀霖、洪茂椿、吴一戎、李 灿、欧阳钟灿、包信和、马志明、沈保根、赵政国、谢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多慧、范维澄、李国杰、万元熙、许祖彦、杜善义、魏复盛、刘文清、吴以成。

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批准时间:2007年8月29日)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2个。

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生态学、地质学、天文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大气科学、光学工程。

专业学位

学校现拥有专业学位授权点28个。分别是:

金融,应用统计,法律,翻译,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工程管理。

博士后流动站

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史,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学科评估

教育部发布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2009-2011),中国科技大学共有20个学科参评,14个学科排在前10位,18个学科排在前20位,其中,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均排在第1位。


所系结合
教学建设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特有的一种办学特色,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

与科大签署培养协议的研究院所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倡导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少年班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已毕业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1%,他们在科学研究、IT、金融、制造、媒体、生物医药等广泛领域,并已经崭露头角,做出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试点班

1985年,在总结和吸收少年班办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科大针对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仿照少年班模式开办“教学改革试点班”(简称零零班)。

教学改革试点班选拔的两个主要途径:

1)通过高考直接报考,填报“理科试验班类”志愿;

2)通过新生入学考试选拔。

科技英才班

科技英才班集中学校和研究院所的优质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未来15-20年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层次拔尖人才。至2010年4月,已联合举办11个科技英才班。分别是:

1、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师昌绪材料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3、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4、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王大珩光机电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应用物理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7、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8、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9、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0、天文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

11、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合作单位: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

国家级精品课程

数学实验、并行计算、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微积分、生理学、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电磁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天体物理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生心理学。

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线路、力学、分析化学、陶瓷艺术鉴赏与制作、机械制图、电路理论、地球科学概论、有机化学、光学、数值计算方法、偏微分方程、计算物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物理实验、非物理类力学、计算力学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算法基础、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中级有机化学实验、中国科技史概论、编译原理、符号计算系统软件、实验力学、数学分析、数学物理方程、信号统计分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