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益铖生涯教育官网!
咨询电话:16602903988(微信同号)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课程安排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学(职)业规划 > 院校查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主管部门:工业与信息化部

学校类型:理工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官方网址:www.hrbeu.edu.cn

招生简章:zsb.hrbeu.edu.cn/zhaosheng/

收藏

  • 院校简介
  • 开设专业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特色[1] 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四方共建,设有研究生院。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哈军工”,1970年文革期间,哈军工被林彪肢解,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1978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正式改称哈尔滨工程大学。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59年学校被确定为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工程”)被林彪集团正式肢解,分为 ”军工六校“。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为基础,空军系、导弹系、原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政治上不合格”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包含以下部分:海军工程系全建制、空军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导弹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原子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计算机系部分专业及教师。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下设19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 ,在56个本科专业招生。


序号 学院 序号 学院
1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12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
2 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 13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3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14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4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15 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5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 16 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
6 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7 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7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18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武装部
8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19 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
9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10 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21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1 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 22


学科建设

截止2013年7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3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下设三个二级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轮机工程)。  
二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
“十一五”国防特色紧缺学科(3个) 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  
国防科工委“十五”重点学科(7个) 固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十一五”国防特色主干学科(3个) 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  
“十一五”国防特色骨干学科(2个)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
“十一五”国防特色支撑性基础学科(1个) 固体力学
“十一五”国防特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2个)  船舶电磁兼容、熔体化学与物理
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船舶与海洋工程  力学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核科学与技术



经济学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自动化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信息安全(保密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类

核工程与核技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