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教育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学校类型:综合类
学校性质: 211高校
学校地址:广西南宁市大学路100号
官方网址:www.gxu.edu.cn
招生简章:zs.gxu.edu.cn/
广西大学(www.gxu.edu.cn): 位于绿城南宁,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地方综合性大学。1928 年,广西大学在广西梧州市创办。1997 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9 年,广西大学成为国家“ 211 工程”项目建设学校; 2004 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广西大学现设有 27 个学院, 1 个体育教学部,学科涵盖了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等九大学科门类。 有 93 个本科专业, 18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8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1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 21551 人,硕士研究生 6001 人,博士研究生 308 人,留学生 545 人,成人教育学生 25803 人。另还设有 1 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有 30 个专业,学生 7247 人。广西大学现有教职工 3711 人,其中专任教师 1946 人。
历史沿革
1928年,广西大学诞生于广西梧州市蝴蝶山,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中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学校以马君武先生提倡的"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建校初设理、工、农三个学院。1936年增设文学院和医学院(1937年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军医学校)。
1939年,广西大学被民国政府确立为国立大学。20世纪30、40年代,竺可桢、李四光、李达、陈望道、王力、刘仙洲、陈寅恪、盛成、陈焕庸、千家驹、施汝为、卢鹤绂、纪育沣、文圣常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到校任教,学校综合实力得到提高,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抗战期间,广西作为中国大后方,大批专家学者及有志青年荟萃于桂林文化城,广西大学师资队伍更由此得以充实发展,使学校跃居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4年夏,日寇南侵,长沙、衡阳相继沦陷,广西告急,西大提前放假疏散。九月,学校迁至融县。十一月,柳州进入战时状态,学校再迁至贵州榕江。
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投降,西大由贵州榕江迁回广西,暂栖柳州鹧鸪江。
1946年春,由学生发起“返梧运动”,迁回梧州蝴蝶山。九月再迁回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
1949年,广西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教、法商、理、工、农等5个学院,下设22个系和4个专修科,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1951年11月3日至9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会议拟定了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将广西大学矿冶系、武汉大学矿冶工程系,湖南大学矿冶系、南昌大学采矿系、中山大学地质系、北京工业学院冶金专修科调整出来,在湖南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将广西大学土木系及农田水利专修科与武汉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系、科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1月2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转发中央教育部关于第一次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决定的工学院调整方案,要求有关院校贯彻执行。9月4日,广西大学工学院土木系水利组及农田水利专修科教师5人,其中有教授叶守泽、王鸿儒、尹政及学生59人赴武汉并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10月23日,农学院召开了民主建设代表大会,宣布广西农学院正式成立。院长孙仲逸。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为了广西农学院,是1952年7月4日至11日中央高教部召开的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根据中央关于院系调整的指示,讨论了农学院的调整方案,其中决定:广西农学院保留农学、林学两个系,独立成立广西农学院,其余园艺,畜牧、兽医、植保等四个系的师生及设备,分别并入华南、华中、江西、湖南、河南农学院。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经1952年5月29日政务院第180次会议通过的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的计划,决定撤销广西大学,其所有的院系进行统一调整到华南区各高校。
1953年10月17日,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中文、外文史地、数学、物理、化学、教育等系教师共53人,师范专科学生258人并入广西师范学院。其中成立最早,师资最强的机械系、电机系(电力部分)并入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电机系(部分)和化工系并入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的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今湖南大学),矿冶系并入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农学院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强烈要求下,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校长由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韦国清上将兼任,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97年,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
1998年,七十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奋斗,努力办好广西大学”。并获批博博士和硕士学委授权单位。
1999年,广西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项目建设学校行列。
2000年,广西大学经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第四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早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
2004年,广西大学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
2005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9年,广西大学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院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高校。
2012年,广西大学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广西大学入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第一批。同年7月,广西大学与山西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 ,并成为14个成员单位之一,该联盟的成立打破了中国教育联盟由高端大学垄断的局面。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有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大学资源与冶金学院、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广西大学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西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大学法学院、广西大学中加国际学院、广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大学政治学院、广西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大学环境学院、广西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9个二级学院与1个独立学院。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有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另有涵盖19个工程硕士领域,14种专业硕士学位,12个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还有MBA、EMBA、MPA硕士招生权。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2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2个)
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
微生物学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6个)
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力资源开发学科群、亚热带生物技术学科群、动植物遗传与繁育学科群、泛北部湾特色资源加工新技术学科群、电力系统信息化及“西电东送”关键技术学科群、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与发展研究学科群
自治区重点学科
电气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校园景色桥梁与隧道工程)
应用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
作物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
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态学)
兽医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制糖工程)
植物保护(植物病理学)
动物生产技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
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畜牧学、生物学、作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生态学、植物保护
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
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应用经济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作物学、生物学、兽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哲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作物学、生物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兽医学、畜牧学、微生物学、植物病理学等。
师资力量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工36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中组部“千人计 划”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专任教师2064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72人,副教授761人,博士生导师206人,硕士生导师1468人。设有1个独立学院—行健文理学院,有791名教职工。
学校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1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优秀教师7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8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2人。
学校有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7个: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创新团队、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新技术创新团队、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资源化工应用新技术创新团队、广西机械科学与技术创新团队、环境生物与控制创新团队。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止2013年12月,学校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166项、广西"质量工程"项目82项,覆盖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教学名师、教学团队、优质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材建设等9个大项。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3星级学科专业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 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40门,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自治区人才小高地3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6个,"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0种,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0 项。2013年新增加专业:金融数学,秘书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
第一批:新闻学,矿物资源工程,农学
第二批:英语、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
第三批:轻化工程、木材科学与工程
第四批:自动化、工商管理
第六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林学
3星级学科专业(中国知名学科专业):安全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
国家级精品课程:木材学、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病毒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
国家级教学团队:民商法教学团队、家畜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团队
自治区人才小高地:广西亚热带生物工程、英语翻译、广西工程防灾与结构安全
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复合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面向北部湾经济区“创新创业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地方院校矿业学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科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东盟经济与管理复合型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行健文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建筑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轻工与食品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林学院林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与冶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