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西北民大”,位于金城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中央部属高校,也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入选高校。
		
		
			学校前身是1950年8月正式成立的西北民族学院。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等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权和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博士研究生权。
		
		
			截至2014年3月,学校占地2880多亩,分城关校区和榆中校区,图书资料340余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70万余册;博物馆馆藏文物1500余件,其中3级以上文物117件;有56个民族全日制在校生25505人。
		
		
			历史沿革
		
		
			1949年9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有关指示精神,在西北重镇兰州创办了“藏民问题研究班”,不久扩大为“藏民学校”,1950年1月又改称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简称“革大三部”)。1950年8月,经中共中央西北局报请政务院批准,在“革大三部”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汪锋为第一任院长。
		
		
			到1957年,学校先后设置了政治系、语文系、司法系和畜牧兽医、军政干部、师范、医务、文化等教学班级,有16个民族学生2166人,教师干部人数发展到455人,各类图书资料达到11万册,共计培养政工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4500余名。
		
		
			“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学校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直至197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学校才得以恢复,但复办工作举步维艰,进展十分缓慢。到1976年底,全院仅有在校学生616人,教师106人。
		
		
			到1990年底,在校学生人数达到3500余人,办学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已初步发展成为一座拥有文、史、政、经、理、农、医、艺各类学科的9个系(部)共11个专业的多学科的高等学府。
		
		
			2003年4月,经教育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2003年9月,学校举行了更名暨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庆典大会。
		
		
			院系设置
		
		
			2014年学校官网显示,西北民族大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现代教育技术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等26个教学单位,设有70个本科专业。
		
		
			专业设置
		
		
			
				
					| 
						序号
					 | 
					
						学院
					 | 
					
						专业
					 | 
				
				
					| 
						1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保险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合作办学)专业
					 | 
				
				
					| 
						2
					 | 
					
						法学院
					 | 
					
						法学专业
					 | 
				
				
					| 
						3
					 |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
					 | 
				
				
					| 
						4
					 |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 
					
						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
					 | 
				
				
					| 
						5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
					 | 
				
				
					| 
						6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
					 | 
				
				
					| 
						7
					 |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
					 | 
					
						汉语言(维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
					 | 
				
				
					| 
						8
					 | 
					
						藏语言文化学院
					 | 
					
						汉语言(藏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
					 | 
				
				
					| 
						9
					 |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 
					
						汉语言(蒙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
					 | 
				
				
					| 
						10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英语(蒙英双语)、俄语、阿拉伯语
					 | 
				
				
					| 
						11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
					 | 
				
				
					| 
						12
					 | 
					
						历史文化学院
					 |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
					 | 
				
				
					| 
						13
					 |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 
				
				
					| 
						14
					 | 
					
						电气工程学院
					 | 
					
						物理学(藏汉双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物联网工程
					 | 
				
				
					| 
						15
					 | 
					
						化工学院
					 | 
					
						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及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环境工程
					 | 
				
				
					| 
						16
					 |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 
						17
					 | 
					
						土木工程学院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土木工程
					 | 
				
				
					| 
						18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技术
					 | 
				
				
					| 
						19
					 | 
					
						口腔医学院
					 | 
					
						口腔医学
					 | 
				
				
					| 
						20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会计学、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旅游管理
					 | 
				
				
					| 
						21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 
						22
					 | 
					
						舞蹈学院
					 | 
					
						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
					 | 
				
				
					| 
						23
					 | 
					
						美术学院
					 | 
					
						绘画(中国画、油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 
				
				
					| 
						24
					 | 
					
						预科教育学院
					 | 
					
						无
					 | 
				
				
					| 
						25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无
					 | 
				
				
					| 
						26
					 | 
					
						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
					 | 
					
						无
					 | 
				
			
		
		
			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3月,西北民族大学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60余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0余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34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蒙古语言文学主干课团队(额尔登别力格)
		
		
			省级教学团队(4个):藏语言文学主干课程(额尔登别力格)、20世纪中国文学(张天佑)、精细化工(苏琼)、口腔内科学(李志强)